再其次,學生流動性加大,班級建設易松散。近年來,由于學生赴海外交流人數增加,學生和班級骨干流動性加大,甚至可能出現個別班級一學期只有少部分學生在國內的情況,在國外的學生所在國家和學校又相對分散。這些客觀情況容易造成班級建設松散、學生出現游離、凝聚力缺乏等問題,使得思政教育各項活動難以有效組織,也不利于青年學生骨干的培養。
最后,海外交流學生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念影響。在對歸國學生的回訪中發現,學生或多或少接觸過國外政治或宗教團體。尤其是金融危機后,西方自身政治體制也處于變化調整期,各類換屆、公投、社會抗爭及公民運動不斷,交流學生既有機會在一線觀察,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對此,一方面我們不能回避或杜絕此類接觸,了解西方國情和社情也是學生出國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在發展期,尚未成熟定型,身處西方社會難免思想上產生波動,我們的教育引導工作應有效應對,及時到位。
改進赴海外交流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為有效應對上述困難和挑戰,需盡快完善赴海外交流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夯實服務保障體系,提升思想引領實效。
一是聯絡機制上,依托網絡,建立制度性聯系渠道。海外學生思政工作的最大困難在于聯絡不暢,組織不易,教育資源與主題活動難以有效惠及所有對象。近年來,寬帶網絡與智能終端的普及為解決這一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有班集體曾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創造性地舉行網絡班會、網絡支部生活,在時差上取“最大公約數”,使世界各地的同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有規律地參與集體學習與組織生活。
二是思想內容上,就地取材,將“距離劣勢”變為“距離優勢”。“出了國才發現自己有多么愛國。”這不僅是在海外學生的赤子之心,也是因為赴國外學習后,大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和感受西方社會的真實情況,在對比過程中深入認識我國的道路優勢、制度優勢。對此,應充分加強思想教育內容與當地時政動態的聯系,主動更新內容,把握最佳時點,將傳統意義上的“距離劣勢”轉變為“距離優勢”。
三是教育組織上,以點帶面,切實發揮學生骨干的模范帶頭與服務引領作用。有班級根據所在地區選拔黨員及學生骨干作為區域組長,負責聯系和幫助該區域內的交流學生,以點帶面,以身作則。
四是參與模式上,主動表達,積極鼓勵海外學生黨員做好“中國故事”講解員。在向當地人宣傳 和介紹中國故事、中國國情的過程中,海外學生既可以充分認識祖國近幾十年的偉大成就以及認清部分西方輿論的偏見,也可以客觀看待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現實挑戰,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
五是保障機制上,協同參與,構建海外交流學生全過程支撐體系。應加強學生海外交流工作的機制融合與力量整合,構建“大交流大思政”格局,使院系、學工、外事、學生組織共同參與其中,加強優勢互補與信息互聯互通,進而形成育人合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